“人间最美四月天,春色正浓醉人心”。四月,有繁花次第开,四月,有柳色绿意浓,四月,更有教育追梦人。2024年4月20日—21日,我校36名语文教师赴兰州市第54中参加了“教育梦——课标为纲素养为本2024年春季全国名师观摩活动”,感受名师风采,感悟语文之美。活动采取现场授课+课程讲座的形式,带来了与众不同的课堂聆听。
日程表安排
4月20日上午,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幼琴展示了《中国美食》。她以想让孩子们为她推荐兰州特色菜谱为线索,以跨学科视角解决现实问题,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,在随后的讲座中,张老师以《中国美食》为例,揭秘汉字,交流了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思考与实践,使老师们对如何上好基础性学习任务群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。
白皛老师在上《十五夜望月》时,引导孩子们进行充分联想并总结:中秋明月是照见古今、寄托相思、写满情感、承载中国文化的明月。白老师还用简练概括、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了学习任务群:围绕特定学习主题,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,设计学习任务,并使其具有情境性、实践性、综合性。在讲座中,白老师围绕核心素养的内涵、怎样理解学习任务群、怎样设计学习任务群、怎样处理好“单篇”和“单元”的关系这几个方面,结合不同学段的不同课例,深入浅出、一步步撩开“学习任务群”设计的神秘面纱,加深了老师们对语文“学习任务群”设计的理解。基于“核心素养”的“学习任务群”设计困难多多,但只要我们去尝试去实践,我们就能不断把握新课标的内涵,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语文素养。
4月20日下午,高子阳老师以《囊萤夜读》为例,为文言文教学提供新思路: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,选择科学精准的教学策略,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。课后,高老师关于《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尝试》为今后我们如何进行跨学科教学指明了方向;鱼利明老师这堂课所讲到的《方帽子店》,鱼老师的每一个设计,每一个转折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新鲜。这样的一种新鲜不是为了博取眼球而设计的花里胡哨的教学环节,而是教师在深入解读教材后,将教学目标与现实生活中的学生能力进行了关联,于是,有些生活中的问题,也能在课堂上迎刃而解。整堂课的设计,鱼老师紧紧抓住“意想不到”四个字,让学生一步步解读文本。这一过程中,学生不仅了解了这一寓言故事的深刻哲理,还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了作家独特的写作技巧,潜移默化、润物无声。之后鱼老师做了《基于新课标视域下的单篇文本教学》讲座,他以《美丽的小兴安岭》为例,详细讲了大单元任务下的活动设计,强调单元活动设计要有探究性。
4月21日早上,全国名师刘恋老师的课例《猫》立足课文,超越课文。以引入为例,她首先呈现资料,从数据上证明很多人喜欢养猫;接着出示乾隆皇帝、嘉靖皇帝、诗人陆游爱猫的“证据”;再从名家与猫有关的诗作中感受名人对猫的爱;刘恋老师博古通今,清新脱俗的教学设计激励更多老师用教材教语文,用博学促前行;杭州师范大学教授,博士生导师,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带来了《月是故乡明》《月迹》《走月亮》三课整合教学设计。王老师从季羡林老先生心中的故乡月与故乡美,到中国人心中的故乡愁与故乡情,诠释了“月”这一文学意象的深厚内涵。学生从读到写,以写促学,将自己心中对“月是故乡明”的理解抒发出来。教学环节具有明显的指向性,目标清晰明确,使本课的主题进一步得到升华。从王老师的精彩授课中,我们感受到,要想教好文学作品,要引导学生体会文学意象所承载的意蕴,体味文中之情,欣赏文中之景,感受文中之美,进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,让新课标在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。王崧舟老师关于《语文要素与大概念》的讲座也为今后我们如何进行语文学科教学指明了方向。
4月21日下午,徐俊老师执教《短诗三首》,他通过多种朗读方式,有梯度、有层次地带着孩子们感受现代诗的韵律美。他的《文字阅读和创意表达的打开方式》,以如何通过落实作业质量的研究,告诉老师们,一支粉笔一本书,踏踏实实做到书声琅琅,让孩子们从读中习得语言内涵;中国古代为啥没有出一个贝多芬?因为,中国汉字已经饱含韵律,词中有韵、诗中有歌!中国经典都是一首首美妙的歌,诗歌的吟诵就是一曲曲美妙的音乐!这就是“歌诗”!这就是本次陈琴老师的课,给学员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!更让小学语文老师们懂得,我们的语文教育,不只是教学生识文解字,更是教学生歌诗吟唱、韵律育人,以先人之德育人。当代素读经典课程创始人陈琴老师以《诗经·小雅·采薇》为例,教会学生以歌诗的方式读诗歌。
教研是一次灵魂的唤醒,也是一次诗意的修行,愿我们于唤醒中迈步,在诗意中同行,抱团成长,共研共学,齐步前进!
摄影:毛玲撰稿:杨平审核:徐明琴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